1961年3月4日,世界上首次在飞行中拦截弹道导弹弹头的实验性防御系统——“A”系统取得了成功。当天华信投资,8K63弹道导弹的再入弹头在飞行过程中被反导导弹В-1000发射的高爆弹片击中,这一纪录直到二十年后才被美国再次实现。
“A”系统的研制团队面对的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要在极短时间内发现、跟踪并精确定位一个高速、且反射面很小的弹道目标,既要求探测设备有超高灵敏度,又要求计算机能在瞬间完成复杂运算并发出精确指令。时间窗口非常有限,这对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整体可操作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系统总设计师是被誉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技术科学博士的格里高里·瓦西里耶维奇·基松科(Григо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исунько)。
“A”系统建在国防部的巴尔喀什试验场,按模块化设计由多种设备协作完成任务:早期预警站(SDO)负责远端探测;主指挥与计算中心(ГКВЦ)负责数据处理与决策;三部精确制导雷达(РТН)分别负责目标通道与拦截导弹通道;发射阵地(СП)由观测雷达(РСВПР)、指挥传输站(СПК)和两座携带发射器(ПУ)的发射台组成;反导导弹(ПР)В-1000配套的技术站(TП)用于导弹装配与测试;此外还有无线电中继站用于数据传输、用于记录处理的综合测量设施(КОД)、外部轨迹测量站(ВТИ)和统一时间服务点(СЕВ)。这些子系统相互联动华信投资,形成了一个从探测到拦截、尽可能自动化的工作闭环。
展开剩余68%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们提出通过三台地面雷达测得的距离数据采用三角定位法来提高目标坐标精度。这在当时是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性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合适的软件与算法来支持实时运算。通过把雷达和计算机用宽带通信线路联结,系统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高速目标的三角测量与拦截计算。辅助雷达(РЭ-1和РЭ-2)也被用来验证探测与跟踪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A”系统实现了目标接触周期的高度自动化:从早期预警,到雷达锁定,再到计算机下发发射指令与近距离引爆指令,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以缩短延迟。
在投入试验前,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调试、联试与设备对接。1960年下半年是高强度的试验与修正阶段,按照事先制定的X计划对所有关键设备进行了强制检查,并在集中控制模式下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反复验证。1960年12月至1961年3月期间,系统先后参加了16次复杂试验行动,但许多次没能取得理想结果华信投资,主要原因是个别设施故障和当时国内零部件可靠性偏低。随着采取待机模式下的初步磨合并建立定期集中功能检测,故障率有所下降。
原计划在3月4日进行的一次关键拦截演练,经过为期两天的预演后继续推进。3月2日开始进入最后准备。3月4日凌晨,主指挥与计算中心接到“设备已就绪”的消息并决定发射目标弹。伴随“准备一分钟”的提示,记录设备开始工作;在“开始”命令下,中央显示系统陆续显示出各设备的运行信息。早期预警站在距离975公里、海拔约460公里的位置首先探测到来袭目标,并自动进入跟踪模式;同时,为三台精确制导雷达提供目标指示数据,它们也自动开始跟踪。
试验过程中计算机出现了短暂故障:主计算机的一盏灯泡熄灭导致一时丢失目标,但几秒内由备用灯顶替,系统随即重启并继续工作。随后,精确制导雷达3、2、1分别在距离目标417公里、394公里和337公里时接管追踪,拦截导弹的弹道计算启动。发射命令在估计会合时间前43.7秒下达,进入最后的瞄准阶段。在交会前14秒,雷达对拦截导弹进行了精确制导并在预定时间发出了引爆近炸装置的命令。
对录音磁带、转录胶片和照片记录的分析显示,从重新发射到弹头与目标会合大约用了145秒,会合高度约为25公里。被拦截的目标速度约为每秒2.5公里,反导导弹速度约为每秒1公里。后续通过现场搜索确认装置被击毁:反导弹相对于目标的命中偏差测得为左偏31.8米、上偏2.2米。碎片在估计撞击点周围6至9公里处被发现。几天后,拦截得到的弹头残余物被送往莫斯科,并向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电报通报:1961年3月4日,巴尔喀什试验场“A”系统首次在飞行路径上拦截并摧毁了来袭的弹道导弹弹头——这是苏联国内乃至全世界的首次。
在随后的一系列试验中华信投资,“A”系统多次证实了其击败弹头的能力,为用弹道防御手段保护国家重要目标免受核打击奠定了现实基础。这些成果也成为今后发展更先进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出发点。成功完成这一国家任务后,许多设计人员、工厂负责人和试验人员因各自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级荣誉。根据1966年7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法令,“A”系统总设计师Г. Кисунько、巴尔喀什试验场负责人М. Трофимчук以及国防部第四总局副局长К. Трусов等人被授予列宁奖金。
发布于:天津市富邦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