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提到,北方正在研制的“怪鸟”第六代舰载机,最终确定为双发、大推力并带二元矢量喷嘴的重型设计,而且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必须能上舰。这意味着舰载航空兵下一代主力机型的路线又发生了大幅转向。即便一切顺利,这款6代舰载机最快也要到2028年,保守估计到2030年左右才能开始批量上舰;它将直接替代目前的15T和15D型优配物料,短期内不会影响刚服役的35号机的产量或热度。
之所以敢一次性回归到双发、重型大推这一思路优配物料,很大程度上依赖本国舰艇平台自身的强劲能力。第一艘采用大平板并配备电磁弹射的航母,排水量在八万多吨,设计就能弹射起飞质量在四十吨级的超重型舰载机;而正在建造的那种排水量在十三到十五万吨级的“超级航母”,更是从一开始就把未来主力舰载机定位在四十吨以上,单机到五十吨也并非不可想象。
即便是最早服役、采用滑跃起飞的几艘航母,也没有被这种重量限制所束缚。滑跃起飞本身不在乎飞机是十几吨还是四十吨,只要发动机推重比足够,重型飞机同样能顺利在滑跃甲板上升空。这种舰载航空兵的发展路线明显是着眼长远、极具前瞻性,试图为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种需求和变化预留空间——这也会让那些至今还不能弹射F?35C的福特级航母显得相形见绌。
展开剩余65%说到推力与推重比,就不得不讨论目前北方“怪鸟”与南方“银杏叶”两条六代机研发线上优配物料,选择的主力发动机型号。可以确定的是,两者都在追求“大推力”。但到底是哪一种“较大推力”的发动机,目前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是10C系列的改进型,甚至是10C的加强版;有人猜测会采用已经装机的WS?15。我们认为,更可能的是一种与WS?15项目几乎同时展开的第五代“超级大推”发动机——也就是变循环、能提供极大推力并具备更好燃油效率的类型,且该发动机的研发与6代机机体设计同步推进。
原因比较直白:当前几类半公开的六代机及其后续型号,最基础的设计目标之一就是极大的作战半径和突破性打击能力。如果继续用涵道比较大的10C类发动机,要实现超音速巡航就必须长期开加力,而开加力会大幅增加油耗,使得要达到1800公里以上的舰载作战半径几乎不现实。WS?15在高空高速方面性能优异,但它的涵道比接近涡喷,低空(例如7000米以下)飞行的燃油效率并不理想——这也部分解释了像F?22那样高性能战斗机“腿短”的问题。
相比之下,变循环技术的大推力发动机可以在不同飞行工况下调整气流通道,比传统涵道发动机更能兼顾超音速巡航与燃油经济性。对于把机身做得瘦长、内部油量达到十吨以上的新一代重型舰载机来说,这种发动机能让飞机在更高的巡航高度(全程可达两万米甚至更高)下,以接近同级别的内部油量实现更远的作战半径——比如实现二千五百公里以上的舰载作战半径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最新技术路线已把单台发动机的终极推力指标,从早期设想的22–25吨级,推高到28吨以上;双发配置下,起飞推重比可达约1.4,满载的三发设计(如银杏叶设想)推重比甚至接近1.7,带来极强的加速和机动能力,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巨大威慑效果。
简单总结:北方的6代舰载机朝着双发、超大推力、适配大排水量航母方向发展,这既是对未来航母平台能力的回应,也是为了实现更远的作战半径、更强的穿透与突防能力而作出的工程选择。而实现这些目标,很可能依赖于与机体设计同步开发的变循环超级大推发动机,而非仅仅改进现有的10C或直接采用WS?15。
发布于:天津市富邦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